
河曲巡鎮(zhèn)全貌俯瞰
在黃河之畔、晉西北的土地上,有一座熠熠生輝的古鎮(zhèn)——河曲巡鎮(zhèn)。它宛如一顆被歲月打磨的明珠,散發(fā)著獨特而迷人的光芒,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。

河曲巡鎮(zhèn)地貌
河南村是巡鎮(zhèn)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,東鄰鹿固鄉(xiāng),南接曲峪村,西靠滔滔黃河,北與河北、樊家溝村隔洞溝河相望。河南村為黃河沿岸的淤集谷地,土地平坦,灌溉方便,日照充足,百姓以種植玉米、花生及各種瓜果為生。
古鎮(zhèn)依傍黃河,奔騰不息的黃河水不僅滋養(yǎng)了一方水土,更賦予了巡鎮(zhèn)雄渾壯闊的氣質。古渡黃河,是巡鎮(zhèn)歷史的見證者。昔日,這里舟楫往來,商船絡繹不絕,南來北往的貨物在此集散,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交融。如今,雖不見當年的繁忙景象,但站在古渡旁,仿佛仍能看到昔日千帆競發(fā)的壯觀場面,感受到那份沉淀在歲月里的浩氣。
巡鎮(zhèn)的人文風情,更是讓人流連忘返。古鎮(zhèn)的街巷里,古老的建筑錯落有致,青石板路蜿蜒曲折。這里的人們淳樸善良、熱情好客,鄰里之間關系融洽。每逢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古鎮(zhèn)就熱鬧非凡,各種民俗活動精彩紛呈。人們用歡快的舞蹈和燦爛的笑容,表達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。當然,巡鎮(zhèn)的美食也是不容錯過的一大亮點。這些特色美食,不僅是當?shù)厝松嗉馍系挠洃?,更是吸引游客紛至沓來的招牌?/p>

河曲巡鎮(zhèn)五花城
河曲巡鎮(zhèn),這座融合了歷史與現(xiàn)代、自然與人文、美食與風情的古鎮(zhèn),正以它獨特的魅力,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尋。在這里,時間仿佛放慢了腳步,人們感受著那份寧靜與美好,領略到歲月沉淀下來的獨特韻味。有詩云:“巡鎮(zhèn)悠悠歲月長,尉遲得馬韻流芳。明時巡檢遺風在,古渡黃河浩氣彰。川底田疇鋪錦繡,山間花果溢清香。鹽干碗饦麻花美,古鎮(zhèn)繁華美譽揚?!?/p>
傳奇典故:尉遲得馬的歲月回響
河曲巡鎮(zhèn)流傳著唐代名將尉遲恭得馬水的傳說,故該鎮(zhèn)又稱“得馬水關”。相傳在唐武德年間,尉遲恭奉命為唐高祖李淵挑選戰(zhàn)馬。他在朔州挑選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匹良馬,但還差一匹。焦急之時,一匹顏如重棗、形如龍騰的駿馬突然出現(xiàn)在眼前。尉遲恭試圖馴服它,卻被摔倒在地。經過一番較量,他終于跨上這匹神馬,一路飛馳直抵巡鎮(zhèn)。他正饑渴難耐,一位老人為他送上了酸米湯,尉遲恭感念其恩,將此地命名為“得馬水關”,并題“得馬水”三字流傳后世,現(xiàn)在的巡鎮(zhèn)還有“得馬水”飯店。在巡鎮(zhèn)附近的洞溝河畔,有一座禪房寺,寺旁石壁上留有大型摩崖石刻“臥龍石秀”,據(jù)傳與尉遲恭有關,石刻中的龍形圖案被認為是神馬的象征。尉遲恭得馬水的傳說,不僅是一段歷史故事,更是河曲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展現(xiàn)了古代英雄的傳奇魅力,也為巡鎮(zhèn)增添了獨特的歷史內涵。

巡鎮(zhèn)集市
歷史溯源:八百年風云激蕩
唐天寶年間,為了防御北方游牧勢力的侵擾,朝廷在巡鎮(zhèn)一帶修筑長城,駐軍屯墾戍邊,為后來巡檢司的設立奠定了基礎。宋時巡鎮(zhèn)歸火山郡,元時全國各地設置巡檢一職,掌緝捕盜賊、盤詰奸偽之責,但并無確切資料證明河曲在此時期已設巡檢司。到了明洪武年間,為加強對基層民眾的監(jiān)察與管控,在河曲 “得馬水關” 設巡檢司,隸屬保德州。巡檢為從九品官職,主要職責是巡邏地方,盤查過往行人,維護地方治安,重點盤查往來奸細及販賣私鹽、面生可疑之人。及明末,河曲巡檢司被廢,這里成為集鎮(zhèn),當?shù)厝朔Q“巡鎮(zhèn)”。1940年巡鎮(zhèn)成為河曲縣政府機關駐地,1959年機關駐地遷往城關。

曾經坐落在巡鎮(zhèn)的“人民銀行”
銘文石斧:這里曾是最古老的部落文明
巡檢司古鎮(zhèn)三面環(huán)山,黃河在此拐了一個彎,從鎮(zhèn)前緩緩流過,岸上綠樹成蔭,景色迷人。一條由東向西的洞溝河,將鎮(zhèn)子分為河南、河北、樊家溝三個自然村,巡鎮(zhèn)任、韓、樊三姓,各居住一村。 因河南是商業(yè)鬧市區(qū),山南海北外來客商定居巡鎮(zhèn)的有七十多姓。巡鎮(zhèn)四周二里半,東有狗兒窊,西有河會,南有五門樓,北有桃山四村。
洞溝河流水潺潺,常年不斷。在洞溝河與黃河交匯處,考古學家發(fā)現(xiàn)了讓考古界震驚的萬年“銘文石斧”,這也許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之一,可以說在距今五千年乃至一萬年前,得馬水人就有了早于華夏其他農耕漁獵部落的文明。但千百年來,洞溝兩岸往來,一直是趟水過河。冬日河面結冰,只能用木板搭建臨時小橋供人通行。1957年秋,相關部門在洞溝河上建成了石橋,上書“向榮橋”三個大字。
發(fā)現(xiàn)于巡鎮(zhèn)地區(qū)的新石器時期古人類所使用的石杵,也見證了生活于黃河流域的得馬水人最早的農耕生活,“河邊火塘聞魚香,草屋檐下杵米忙”,這就是遠古得馬水人的生活場景。

巡鎮(zhèn)洞兒街古店鋪
紅色基因:雜貨木器店內的河府工委
1937年抗日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賀龍領導的八路軍120師,東渡黃河來到抗日前線晉西北,1937年9月賀龍派出徐文烈?guī)ш牭挠墒嗣刹亢蛢蓚€武裝排組成的河曲工作團來到城關,并組織抗日“動委會”,徐文烈出任主任,武汝楊任副主任。為進一步加強抗日工作,1937年10月,晉綏邊委派共產黨員趙宋儒(本名趙希賢)、潘紀文先后來到河曲,住在巡鎮(zhèn)。趙的對外公開身份是巡鎮(zhèn)三區(qū)動委會特派員。
趙宋儒和潘紀文剛到河曲巡鎮(zhèn),徐文烈就以檢查抗日工作為名,到巡鎮(zhèn)洞兒南街聶家皮貨店內,與趙宋儒秘密接頭。經研究決定,于1937年12月地下黨“河府工委”(后改為河曲縣委)在巡鎮(zhèn)成立,由趙宋儒擔任書記,徐文烈、潘紀文擔任委員,秘密工作的地點設在巡鎮(zhèn)洞兒西街李半師家雜貨木器店后院。這個院內有個后門,西墻緊靠洞溝河,如遇緊急情況,可從后門順洞溝河道附近的樹林隱藏疏散。
“河府工委”的黨員,主要是河曲犧盟會、動委會和八路軍120師河曲工作團中的老紅軍、老黨員如雷滿清(湖南人)、陳詩華(湖北人)等。他們在巡鎮(zhèn)一帶,秘密發(fā)展河曲本土黨員。1937年年底發(fā)展了河曲縣第一個地下黨員李半師,通過組織了解、選拔考察,先后發(fā)展了河會村的趙呂保、石偏梁村的丁滿倉、巡鎮(zhèn)河北村的任子良。黨組織壯大,黨員不斷增加,于是創(chuàng)建了巡鎮(zhèn)三區(qū)黨支部,任子良任黨支部書記。
1940年河曲解放,八路軍120師358旅進駐巡鎮(zhèn),旅部設在洋式院。按晉綏邊委指示,“河府工委”撤銷,創(chuàng)建中共河曲縣委員會(對外保密不公開),成立了河曲縣政府,在巡鎮(zhèn)四完校院內辦公。
1943年趙宋儒離開河曲,調任五寨縣委書記,河曲縣委書記由李繼德接任。1949年11月,中共河曲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巡鎮(zhèn)三官廟黨校召開,河曲縣委宣布對外公開,全縣共有黨員2040名。
巡鎮(zhèn)還有河曲第一個女共產黨員王秀女。

水旱碼頭:古鎮(zhèn)的繁華韻味
巡鎮(zhèn)在明清兩朝,筑成東通往五寨、寧化、太原府,西至包頭、臨河、陜壩,南通保德、神木、米脂,北至偏關、內蒙清水河四條官府驛道。同時黃河碼頭天天停靠著貨運大船數(shù)十條。陸路四通八達,水路暢通無阻。巡鎮(zhèn)商賈云集、物品豐盛、經濟繁榮,真正形成了晉陜蒙商品集散重地?!叭齻€麻鎮(zhèn),頂不上一個巡鎮(zhèn)”,口里口外的人們都這么形容當年鼎盛時期的巡鎮(zhèn)。
當時曾作為縣城的舊縣已經日益衰落,集市日漸北移巡鎮(zhèn),遂形成以陰歷逢三、逢八的集日,到民國時期,巡鎮(zhèn)已成為晉西北對外貿易四重鎮(zhèn)(河曲巡鎮(zhèn)、保德東關、臨縣磧口、婁煩鎮(zhèn))之首,巡鎮(zhèn)不是很大,可它地處晉、陜、蒙三省(區(qū))交界之地,傍山環(huán)水,有得天獨厚的地利和長盛不衰的人氣,號稱河曲周邊名氣十足的“水旱碼頭”。
1940年河曲解放后,巡鎮(zhèn)已經成為寧武、崞縣、興縣、東勝、綏遠等周邊縣的貿易中心,外縣商販大量涌入巡鎮(zhèn),小手工業(yè)作坊也遍布巡鎮(zhèn)。巡鎮(zhèn)成為解放區(qū)的同時,也成了晉綏邊區(qū)的對外貿易窗口,為根據(jù)地籌集物資,與淪陷區(qū)、國統(tǒng)區(qū)也展開靈活的貿易。河曲硫磺、藍靛、洋煙等特產,大都集中在巡鎮(zhèn),換取槍支、彈藥、棉花、布匹、藥品、生鐵后直接運往根據(jù)地,邊區(qū)《抗戰(zhàn)日報》曾對巡鎮(zhèn)做過典型報道。如今,巡鎮(zhèn)大集風采不再,可巡鎮(zhèn)人經商之道依舊,好客之道未減。
在巡鎮(zhèn)集市貿易繁榮的時期,周邊縣及外省的手藝人、買賣人也在巡鎮(zhèn)經商,并且安家落戶。

河曲民歌二人臺優(yōu)秀節(jié)目展演 張存良攝
店鋪林立:古巷里的煙火人情
曾經巡檢司的鬧市區(qū),是河南村的洞兒街。青一色的鵝卵石鋪成了街道,洞兒街的中心地,有南北直通兩個洞,中間部位有一個朝東方向開的洞,呈管道三通狀,被當?shù)乩习傩辗Q為“三條腿閣洞兒”。上面有一個四面出檐挑角的閣樓,據(jù)說是明朝中期所建。1957年,閣兒洞被拆除,建了一個大照壁。
巡檢司的鬧市區(qū)洞兒東街,人們通常也叫正街,是東西走向最繁華的主街道。閣兒洞東口第一家就是“三和成”的絲綢布店,后一半鋪面賣給了米脂的張沒牙和佳縣的賀大個兩人,改做了醋醬加工和豆腐房。接著是“永裕成”的溜酒房和煙酒糖果門店。接過來是魯板仁的雜貨鋪,對面是河北省順德府(邢臺)聶、左兩家合開的洋布、絲線等百貨門店,各種商品都是北京和天津、河北省進的貨,還有王成業(yè)開的中成藥鋪。過了賈五十二和席燕五開的壺品小焊白鐵加工店,就是城關師傅楊萬海開的裁縫鋪。正街炭沙坡子是韓家的干貨鋪,接著是馬銅匠的加工店鋪。甘肅仇庭起的芝麻餅,他沒有自己的固定門店,通常只見他頭頂盤子沿街叫賣。正街還有黑牛的襪子鋪和最東路口的白三車馬大店。
同正街平行相距十多米的二道街,也叫里街。二道街入口是郵電局和河南中心小學。當時學校有教職員工四十多人,學生四百余人。二道街最美的景致是“永裕成”的歐美風格的洋式院,為當時巡鎮(zhèn)最大的鋪子,抗戰(zhàn)期間先是358旅的指揮部,后被政府收購成為人民銀行的辦公場所。
西街為食府街。入口第一家是王重仙飯鋪,他最拿手的是肉炒餅。緊接著是張耀兩兄弟的飯店,“六六八八”席做得好。王有師的麻花、糖干烙,田才的鹽干烙、烤花饃也都叫好。有名氣稱一絕的是武滿倉的燒麥,五毛眼的水餃,狄岱海的餡餅。夜幕降臨,小吃設攤,油麻燈盞,盞盞相接,照得大街明光通亮。有六老漢的咸肉,池福海的豬下水,杜相印的肉碗饦,瞎祥的巴餅子,二聾子的油大豆杏瓣,奴嘠軟的灌腸,池篩扣的驢騾肉,二全老漢的糖板豆。西街上還有賀、趙兩家文具店和李家木匠鋪。西街尾是于富水兄弟三人和呂四家開的鐵匠爐,拉風箱燒紅爐,還有陜西李四給騾馬掛掌的臨時工棚,最西邊是鄔斌成、席二保、三公雞的彈棉花加工作坊。清朝道光年間,在巡鎮(zhèn)洞兒西街緊靠官水道,有一家掛“泰和永”招牌的藥店,兩邊立柱上題寫著“天泰地泰三羊泰,人和物和萬事和”門聯(lián)。這家藥店是由樊家溝二財主樊成芝、三財主樊成蘭開辦的。
南街第一家是賈家的拐角鋪,鋪子一半在西街,一半在南街,他主營各種粗細麻繩,騾馬的鞍子皮件和頭戴,還有洋釘、五金小配件。緊接的是原泰和永改建的“民眾醫(yī)院”,也搬遷到南街,由有名的老中醫(yī)任意行、王增泰、劉克明、劉風顯等坐堂問診,王懷祿、王玉才、呂左才拉藥斗子配藥,年終給入股的民眾分紅,紅極一時。緊靠醫(yī)院是劉銀匠的金銀首飾加工鋪,接著是西興縣趙步恭的理發(fā)店,徒弟有馬六小等五六人,還有馮玉山的剃頭鋪。肖世庸的蘭皮底花兒鞋店緊挨古董當鋪,當鋪的韓老掌柜留著山羊胡子,很會說書。當鋪南邊有任秉祥、張斌和的花布絲綢成衣店。南街還有糧食局的糧油門市和新華書店,南街的終點是樊應堂的油房和三官廟,解放后三官廟曾經是縣委黨校所在地。
北街因沿街西畔有條官水道,影響了市場的交易活動。北街主要經營糧油食品和調味品以及生活日用品。水道畔有家縫皮襖的偏關王裁縫店,還有樊、苗、鄭家的米面加工房。北后街有丁、王、劉三家車馬大店,王家的后大院,常住有來往于內蒙的馱茶、鹽、布的駱駝隊。北街東大墻擺放著池常有、池福海、呂奴嘠軟、池篩扣、池國栓、周六老漢的肉架,整整有一大排,吆喝聲此起彼伏。老字號“五和園”,店鋪設在北街閣兒洞出口處,是清道光年間樊家溝村的樊金需、樊貴需弟兄倆所經營的飯莊,弟兄倆是巡鎮(zhèn)頂好的廚師,口碑在外。
風箱爐子:特色美食的誘惑
巡鎮(zhèn)集市的繁榮帶動了巡鎮(zhèn)的飲食文化。每逢趕集,大街上到處是風箱爐子賣熟食的。解放前后到1961年,洞兒街的西街從王重仙飯店到于二寬房子,叫食府街。有十幾家飯店,街道的兩邊就是拉風箱爐子賣飯的。從1983年到2006年的二十多年間,洞溝河南岸有名氣的小吃店鋪有:王三財?shù)难蛉怵W餃子,張玉明、仼三千的肉餡油旋餅,李玉財?shù)臒跹蛉狻F肉,楊富的粉湯、油糕、燉豆腐,樊佩明媽媽的酸撈飯、大燴菜、肉餡包子、涼茨粉,醋軍軍奶奶的糯米粽子,閆玉恒的羊雜碎,呂和和、史玉仁的豬下水和驢肉,苗海占的涼粉皮,王順田、韓二仁的碗饦,樊雙玉的鹽干烙、糖干烙,池鐵柱的大麻花。
還有黃二老漢、韓乃存的小吃攤:瓜子、杏瓣、花生、豆子、果干,以及各種水果,貨很全。左右忠的各種調味品,應有盡有。再就是池二鐵、任田小、池三漢的生肉架,豬肉、羊肉隨便人們挑。
大河長歌:民族血脈的澎湃記憶
河曲是民歌的海洋,巡鎮(zhèn)秉承古隩州民風淳樸、文明雋永的遺風,河曲民歌、二人臺在黃河沿岸巡鎮(zhèn)一帶,尤為鼎盛。
清光緒三年,就有巡鎮(zhèn)河會自樂班賈楨、賈銀慶和樊家溝百靈班的記載。光緒二十年,有百靈旦樊貴卓、樊六、樊立夢、樊二蛇,五花城笑破肚、鄔玉清、五門樓“串話王”王半師、扳船漢魯板人等名家,新中國成立前,在巡鎮(zhèn)組建了以鄔懷義為團長、韓寶珍為指導員的河曲縣第一個公辦的河曲縣劇團。后來由新社員為骨干,組建起巡鎮(zhèn)“八一歌舞團”,在河曲周邊產生了很大影響。
巡鎮(zhèn)一帶的民歌、二人臺名家層出不窮,有影響、有貢獻的藝人和傳承人最早有任淑世、王亮花、王玉秀、任艾英,后來有李鎮(zhèn)、鄔滿棟、張美蘭、菅保憨、王來才、鄔新田、韓運德、任新寧、王仲田、杜煥云、王福蘭、王敦占、任俊文、王治華、鄔巨田、賈計新、王虎云、王留女、王掌良、田國成、張棟梁、王海蓮、任安民、徐秀梅等。這些精英、藝人基本占領了河曲民歌、二人臺“半壁江山”,從田間、地頭唱到河畔、戲臺,把河曲人們對悲歡離合命運的痛苦掙扎,對美好生活及愛情的勇敢追求,以及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都詳盡地融入到每個音符中,融入到每個調調里。
1954年縣政府在巡鎮(zhèn)三官廟舉辦了河曲民歌、二人臺匯演。在河曲正式登臺表演二人臺的女演員是巡鎮(zhèn)的任艾英(國家一級演員、中國戲曲家協(xié)會會員)。巡鎮(zhèn)還有著名指揮家、教授、中國音樂家協(xié)會會員任新寧。
洞兒街:湮沒在時光褶皺里的古鎮(zhèn)記憶
過去的洞兒東南西北街,商賈云集,買賣興隆,物品豐富,人來客往,熱鬧非凡。1969年以后,洞兒街的商家店鋪大部分搬遷到向榮大街營業(yè)。昔日繁華的洞兒街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。
2006年以后,隨著城鎮(zhèn)化的發(fā)展,巡鎮(zhèn)及周邊的農戶家庭,都搬遷到了城關。同時河曲有五十多年歷史的名?!叉?zhèn)中學也搬遷到了城關,巡鎮(zhèn)周邊的消費群體驟然減少,集市貿易平淡。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有些傳統(tǒng)行業(yè)也逐漸消失,紅火了二十多年的集市,進入了低谷。到了電商時代,留給巡鎮(zhèn)的還有希望與機遇。炸麻花的油鍋還在翻滾,烙鹽干的火爐還在燃燒,賣驢肉碗饦的刀光還在閃耀,得馬水飯店的炒餅還在吸引著路人。
夕陽把斑駁的影子投在河面上,一位老嫗坐在門檻上,似乎在回味過去。而整個古鎮(zhèn),正在暮色中緩緩沉入時光的褶皺里。(張國光 劉喜才)
(責任編輯:盧相?。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