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陜西、新疆、貴州、黑龍江……1947年出生的報告文學作家蔣巍以古稀之齡,用兩年時間“繞了中國一圈”。他在脫貧攻堅一線留下足跡,寫出近30萬字、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的《國家溫度》。近期,蔣巍又創(chuàng)作出版長篇報告文學《光芒中的光芒》(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)。
為了創(chuàng)作這部表現(xiàn)中國激光技術發(fā)展的作品,作者剛剛在脫貧攻堅的戰(zhàn)場上成為“‘三農(nóng)’專家”,又轉身奔赴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,在8個月時間里對激光技術研究與應用展開深入調(diào)研。用他自己的話說,經(jīng)過“高強度學習”,他“幾乎可以給學生講激光史了”。
《光芒中的光芒》是一本難寫的書:一是報告文學必須有明確的主線、鮮活的支線、自然生動的起承轉合,而中國激光研究時間跨度大,線索復雜,事跡眾多,敘事結構很難把握;二是技術問題深奧晦澀,如何寫得妙趣橫生,很考驗作家的能力和才情。
為解決第一個問題,作品借鑒《水滸傳》的串珠式結構,以激光技術發(fā)展中的重要人物為敘事抓手。從1915年出生的王大珩、彭恒武,到80后朱美萍,中國激光研究史中的相關人物按時間順序登場,所有人物寫齊,中國激光的“群英譜”便告完成。作者的筆觸順著一個個鮮活、智慧、堅毅的人物形象不斷延伸,由此勾勒出百余年歷史風云。從新中國成立初期“一窮二白”到21世紀跨越式發(fā)展,作者裁冰剪雪,讓這部激光技術發(fā)展史清晰呈現(xiàn)。
為解決第二個問題,作品融入小說、詩歌等多種文學創(chuàng)作技法。作者曾寫過大量詩歌、文學評論,也創(chuàng)作過歷史、都市等多種題材小說。開篇作者調(diào)用歷史小說創(chuàng)作手法,寥寥幾筆勾勒出20世紀60年代國際局勢以及激光技術在國際競爭中的戰(zhàn)略地位。進入具體的激光技術發(fā)展史,作者融合了詩的浪漫與小說的幽默,活靈活現(xiàn)地描寫眾多人物形象。例如寫促成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裝置面世的王之江,就塑造了一個在技術研發(fā)中嚴謹細致、在日常生活中不拘小節(jié)的科研工作者形象。類似例子還有很多,不少人物身上都體現(xiàn)了共性與個性的對立統(tǒng)一。描寫具體技術問題時,作者把微觀世界和宏觀宇宙都呈現(xiàn)在讀者眼前,例如納米級芯片是“一粒米上寫下10億個漢字”。詩的筆法讓激光技術的浪漫與瑰麗透過字紙,來到讀者面前。
在塑造科學家群像時,作者這樣寫道:“科學家就是探索者和冒險家,他們總是渴望進入那些‘未知、未聞、未見’的領域。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遇上什么,這就是科研工作的魅力。你一旦有了重大發(fā)現(xiàn)或發(fā)明,就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?nèi)祟惿畹拿婷?。”科學研究事物的共性和差異,并提煉出普遍規(guī)律;文學則研究人,讓豐富靈動的人心人情跨越時空、交相輝映。作品用“群英譜”的形式和生動鮮活的情節(jié)細節(jié),讓時代不同、追求一致的科學家群像躍然紙上,科學技術通過文學得到了準確而形象的呈現(xiàn)。
參加“中國文學盛典·魯迅文學獎之夜”時,作者曾說:“出發(fā),是一個作家最美的姿態(tài)!”激光技術只是他文學景觀的一部分,作者已迫不及待要進入新的“戰(zhàn)場”,用文字和真情攀登新的高峰。(劉詩宇)
(責任編輯:盧相?。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