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何向陽的《萬古丹山:武夷山》(中國林業(yè)出版社出版)作為“中國國家公園叢書”中的一部,書寫的是列入首批國家公園的武夷山。如作者所言,武夷碧水丹山,因為朱子理學的滋養(yǎng)浸潤,“不只是一座碧水環(huán)繞的自然青山,而有了文化上的萬古意味”。作品因此也超出一般意義上的地理科普,而是探入武夷自然山水、文化山水和詩性山水三個層面,讀出山水間的豐神妙韻。
中國幅員遼闊,山河壯麗,擁有極其豐富多樣的自然、地理和生物資源。讀懂自然山水,需要豐富的專業(yè)知識?!度f古丹山:武夷山》就以既專業(yè)又富有詩性的語言介紹了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和生物多樣性,遠古時代“大地在沉降與隆起之間,在水與火的淬煉之中,雕塑著自己新的面容,那該是怎樣的一種宏闊壯觀的景象。而此后,歲月剝蝕造就的丹霞之奇觀,只是那場壯闊運動的序幕之后的正常劇目”。作者以生動筆觸介紹巍然聳立在游人面前的大王峰和玉女峰,這兩座武夷山最著名的山峰,從地貌學角度而言,年齡差竟有240多萬年?!霸诤?菔癄€的漫長歲月里,大王峰足足等了玉女峰240萬年之久,這是怎樣的等待呢?”這樣的聯(lián)想,將自然地理讀出了趣味、讀出了情感。
我們知道,山川河流的迷人不僅在于險奇,更在其文化底蘊。在作者看來,真正能代表武夷山水文化底蘊的非朱子文化莫屬。然而,作品絕不是浮光掠影地介紹幾則關(guān)于朱熹的逸聞,它要捕捉的是武夷山水的文化之魂。作者敏銳追索朱熹《春日》“勝日尋芳泗水濱”句中“泗水”的來龍去脈,娓娓講述中國思想史上心學與理學論辯的“鵝湖之會”、發(fā)生在朱熹和理學湖湘學派代表人物張栻之間的“朱張會講”,細致鉤沉白鹿洞書院、岳麓書院與朱熹的關(guān)聯(lián),以及朱熹晚年創(chuàng)建武夷精舍的緣由……某種意義上,作者沿著宋代以來一條重要的思想線索,進入中華文化代代相傳的歷史場景,這部分內(nèi)容體現(xiàn)了文化散文的博識與審思。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作品要揭示的文化山水其實是蘊含在山水背后的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。
對詩性山水的呈現(xiàn),是作品尤其具有啟發(fā)性的地方。所謂詩性山水,不是用詩化語言描述山水那么簡單。事實上,詩性指向生命的非功利、哲思性和超越性層面,詩意是對生命自身、對自我與世界相遇的凝思和頓悟。碎片化信息時代,資訊看似觸手可及,卻在某種程度上阻斷了人與自身及世界對話的通道。無論是向內(nèi)的證悟,還是向自然的返歸,作品洋溢著對生命覺知的興趣和執(zhí)著。由山水而覺悟生命的智慧,這才進入詩性山水的層面。
在旅行成為時尚的今天,真正懂得旅行、懂得山水還需要深入沉潛。風景不妨“看”,山水卻必須“讀”。看可以無所用心,讀卻一定要推敲叩問。這部作品就是一本推敲山水、叩問智慧、體察自然的人文山水筆記,當然限于篇幅,一些推敲、叩問和體察還有可以繼續(xù)深入的空間。
當無數(shù)人奔赴山海時,如何游山水、讀山水、領(lǐng)悟山水,讓山水增益生命?《萬古丹山:武夷山》給出了它的回答:見自然、見文化、見詩性,然后方能見天地。(陳培浩)
(責任編輯:盧相?。?/span>